保健食品消費成習慣,吃對方式很重要
自從COVID-19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,大家對於保健食品的使用觀念已不陌生,感覺「有呷有保庇」,但隨著疫情逐漸趨緩,生活型態出現很大的轉變,伴著健康意識抬頭和壓力不減反增,保健食品的消費習慣仍居高不下。根據一健康行銷公司於2022年對500位雙北市18歲以上成人進行網路問卷調查,發現有近2成的民眾願意每個月花2000元以上來提升防疫保護力,是美國民眾對保健食品消費力的4倍,且35歲以上的消費族群為大宗,多數認為維生素和益生菌是一定要長期補充的品項,前10名的消費品項就有4樣為維生素的產品,維生素分成水溶性和脂溶性兩大類,多數的保健食品也可依照這兩種不同的溶劑性質做分類,這邊也跟大家介紹哪些保健食品,你應該要用餐時跟著一起吃!
營養素有益維持身體健康但要小心別吃錯
重點一、水溶性營養素好吸收、代謝快
水溶性保健食品以大家第一印象最常聽到就是維生素B群,扮演體內能量代謝、神經生長、紅血球生成與血紅素維持等等重要生理功能,其他水溶性營養素像是維生素C、鈉鉀礦物質、葉綠素、花青素、植物多酚等,簡單舉例若洗滌紫米時,經過水流淘洗,一定會看到洗米水迅速變成紫紅色,就是因為花青素溶於水中,也就像我們將水溶性的營養素吃進身體後,能快速溶於水並透過小腸上的特定轉運蛋白快速吸收,經由血液循環作用於全身,像是口服維生素C可在短短2至3小時吸收後達到血液中最高濃度,發揮其生理功效 (1)。
重點二、加強脂溶性營養素吸收從適量用油開始
另一方面,脂溶性保健食品像是維生素A、維生素D、維生素E、維生素K、葉黃素、蝦紅素、薑黃、茄紅素和魚油等,皆需要藉由飲食中脂質來幫助吸收,因為這些營養素會溶於烹調油脂,讓人體吸收利用效果增加也不容易缺乏,經由膽囊、胰臟、小腸消化酵素作用後,變成較小的乳糜微粒和脂蛋白後進行吸收和循環,由於過程中會需要較多消化步驟,因此也耗費較長時間,像是維生素D通常需要至少24小時以上,才能達到血液中最高濃度 (2)。曾經在減重診間遇過一位民眾,因太想達成減重目標而將每道菜都採用水煮的烹調方式,不額外添加油,即使外食也會拿一碗熱水把菜都過水去油,不僅減重進度緩慢,還造成夜晚視力模糊、皮膚粗糙、經期不固定等狀況,這是典型脂溶性維生素缺乏情形,反而因減重而錯過必要的脂溶性營養素得不償失。
重點三、飲食組成和進食時間會影響營養素吸收
均衡飲食方式可以讓我們獲得多樣必需營養素,而小腸的消化吸收速率會因吃進食物組成不同而產生差異,像是精緻速食油脂含量較高會導致胃排空變慢,也進而影響小腸消化吸收,因此若要服用水溶性營養素建議避開用餐時間,這也就是為甚麼會建議維生素B群可以空腹食用,能吸收得更好;反之,若是脂溶性營養素則建議可以搭配用餐時一起使用,或是餐後30分鐘內補充,吸收效果會更好。
重點四、食用營養素應留意劑量和特性,避免不適
市面上的保健食品隨著消費者的喜好,劑量設計越做越高,如果一不注意多吃幾顆,也就更容易接觸到過多營養素反而會造成不適症狀甚至毒性影響,雖然使用過多的水溶性營養素,可以透過日常飲水隨著尿液排出,但若大量食用脂溶性營養素,反而容易囤積在脂肪較多的器官,像是肝臟和皮膚下脂肪細胞,較難從身體中被代謝,嚴重會產生頭暈、嘔吐、視力模糊和發育受阻等情形 (3),因此下次使用保健食品時可以多留意包裝上的使用指示,避免攝取過量。
記下保健食品使用通則,下次就不容易買錯
挑選保健食品時除了選擇適合自身需求的營養素,要確保身體能順利吸收營養,在對的時間點食用,留意使用劑量和溶解特性(水溶性及脂溶性)也很重要。選用水溶性的營養素不僅可以快速吸收,輕鬆做好營養補給,搭配每日適量飲水,對身體也比較不會有額外負擔,是補充營養的好選擇之一。
※參考資料來源
(Ascorbic Acid). In: Merative Micromedex® DRUGDEX® (electronic version). Merative Healthcare Solutions/EBSCO Information Services, Greenwood Village, Colorado; Cambridge, Massachusetts, USA. 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dynamed.com (cited: 2023年12月18日)
Ramasamy, I. (2020). Vitamin D metabolism and guidelines for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. The Clinical Biochemist Reviews, 41(3), 103.